原标题:毕业季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2018届研究生毕业作品

【总第三一二期】

透明书签—传递玻璃艺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

2018届研究生毕业作品

前言

2000年以来,在工作室学习的四十二位研究生在过去为玻璃艺术界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在学院内外引发了富有成效的学术讨论。

2018年工作室毕业了五位硕士研究生(三位玻璃艺术专业,两位公共艺术专业)。尽管学院艺术已经将使用工业品、日常物或一些无法长久保存的材料例如光、空气、气味、音乐、电影等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工作室仍然固守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虽然最新的铸造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使创作手段和过程更加丰富。具象与抽象、尊重传统和勇于革新平等共存,个体经验与社会责任在这种足够开放与充满革新精神的氛围中产生激烈张力——而这些正是玻璃工作室在创作方面能够从过去的积淀中持续发展并走向今天与未来的所在。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确定中,做出个人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后果负责。在选择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得到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更多更大的贡献让你和我分享。我们倡导“学术的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在这里,每件作品中都蕴含着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语言的多样性意味着思想的多样性,这也是玻璃工作室创新的源泉。

吴仕奇、刘慧芬、屠娟、韩莹和庄思妤:真心祝贺这些作品,这些作品清楚地解读了你们寻找的精神世界。

–庄小蔚,教授、博导、玻璃工作室主任

毕业作品

吴仕奇

199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2015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专业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玻璃艺术专业

2018-,硕士就读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玻璃艺术专业

作者阐述

在研究生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摸索自己的玻璃艺术语言。就像荣格所说“决定一切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所以我试图从众多的表现元素中抽取出来,为自己选择一个有意思的创作方向和观察角度,它们能够让我集中精神,让我的艺术语言从0至1,从1至∞。它们是一种对自我迷失的替代,也是我艺术创作向外发散的桥梁。对我而言它们也能够让我在意识层面上去重构自我。

▲《对红色羽毛的误读》,2016年

玻璃铸造,酸洗,65x45x12cm

▲《没有飞镖的标靶ⅰ》,2018年

玻璃铸造, 酸洗,冷加工,动物标本, 60x45x10cm

▲《没有飞镖的标靶ⅰⅰ》,2018年

玻璃铸造,酸洗,60x45x10cm

▲《没有飞镖的标靶ⅰⅰⅰ》,2018年

玻璃铸造,酸洗,60x45x10cm

▲《我与昨天的我不是相同的我》,2017年

玻璃铸造, 酸洗,冷加工,80x30x10cm

刘慧芬

1993年出生于上海

201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广告学专业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玻璃艺术专业

作者阐述

我一直对人感兴趣,对人性感兴趣,因为那是一种内在属性。一开始接触玻璃这个材料的时候,我更多地是想要通过玻璃这个材质去探索内化的自我,随着对玻璃的深度了解,我开始慢慢渴望通过玻璃这种材料,这种艺术语言去做结构。这里说的结构不仅仅是作品之间的关系,它更意味着与观众搭建一种叙事的关系。我想要从身体,时间,感知作为出发点去探讨艺术创作,这里的身体不单单指支撑我们行动的可见可触的躯体,也包括我们的意识与心灵,甚至包括我们的身体所置的一个整体结构。我想要通过我的作品尝试从知觉现象学出发去探究玻璃的艺术创作与表现,探讨玻璃艺术创作如何去塑造起作品与观众间的交流体验。

《你我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you and me)

玻璃和影像联动装置

这件玻璃组合装置作品由三个部分构成,主体部分由五个三棱体分体构成。另外在围合空间墙面上装置了一面(九个分体)如同主体投影的平面静止玻璃状态的玻璃。当经过编排的影像透过主体部分投映在玻璃墙面,变构成整个作品的全部,一个可以被感知场景。当观者围绕作品主体部分观看时,处于不同方位,甚至可以通过玻璃这种特殊材质的一个投射面,甚至可以看到正在另一面观看作品的另一个观者,也许会相视一笑,也许会尴尬。有时观者又能在一个面看到玻璃经过折射的影像,以致在观看作品时,可以体验到一种超出日常又趋于日常的经验。

这个作品意在表达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本我,自我,超我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但只有当这三者处于协调状态的时候,人格方才表现出一种协调,健康的状态。

▲视频

▲《你我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you and me )

尺寸可变

《你在这个世界还好吗?》

(are you feeling well in this world?)

毕业季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2018届研究生毕业作品(上海大学毕业时间几月几号)插图

玻璃和声音联动装置

作品《你在这个世界还好吗?》是一个玻璃和音频组合悬挂装置,最初是因为我在观察身边的人的时候,确实真感受到在城市中奔波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对疲惫又和谐的状态。作为社会世界中的人,我们被时代推着走。在每个生活维度扮演者不同自己。所以我想要融合玻璃铸造语言来表现一个略带压抑又看似和谐的空间。

这件玻璃悬挂装置,在颜色上选用的是烟灰透明色,五个层叠出好几个交合空间。当观者看到这件作品时,必要做的动作就是仰起头,当观者仰起头从底部看向些围合的圆,它们看似中空,确又是实实在在的围合空间,无论是灰色的色调或者是层叠的围合空间都会带给人少许的压抑感,整个静止的装置笼罩在观者头顶,让身体参与其中的观众引起思考,同时场景周围配合音效装置,这些音效有城市嘈杂的交通喧闹,有办公室寂静的敲击键盘的声音,有生活的用水声,有与人谈话的声音,也有夜晚安静地城市的静谧,层层叠叠的声音慢慢进入观众的耳朵,与视觉上看到的悬挂的静止玻璃装置形成一种动静的相对的“场景”。我希望此时创作的作品不是完全静态的,而是与时间与空间相互嵌入的,是观者可以参与其中的。可以去引起人们去思考到底身处何处,看到的层叠空间是什么,听到的又是何声?我创作这件作品想把几个圆圈比喻成人处于世的状态,每个人在社会世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我们身处不同的生活空间维度,要去完成的事,要去承担的责任,要去为了配合生活维度做的努力不尽相同,身处这个世界想问一句,你还好吗?

▲《你在这个世界还好吗?》

(are you feeling well in this world?)

尺寸可变

屠娟

1983年出生于上海

2007年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专业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

《氤氲系列》

《氤氲系列》的创作中,尝试性的利用玻璃艺术去解读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密码。通过大块透明块料、粉料、烟灰玻璃料创作,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意涵借用到了玻璃艺术的创作当中。作品实际展现的其实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借助山水外形,以玻璃的特质来表现的山水精神。玻璃流动的瞬间随着时间的停止而凝固,定格成永恒,表达了庄子与禅宗所追求的“瞬间永恒”意识。

▲《氤氲之气》, 2016年

铸造玻璃,88x17x23cm

山水画是静止的,山水玻璃艺术也是静止的。相同的是二者都将永恒确定在了一瞬之间,将最完满的形象保留下来。与此同时,二者又都“言不尽意”的把作品之外的意境凭靠虚空的周围展开,增强了画面语言的可读性。

在这个系列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强调的是与其他类似山水作品的差异性。在将作品重新打散切割的同时,透过镜像来看见对面山水的整体造像。留白、通透又烟雾缭绕,在静观默照中达到空明自由的境地。佛家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正是这一系列的作品所意欲达成的空灵素净之美所在。作品试图以“双重译码”的创作手法,利用每个横切面将现代的创作手法植入。几何形状打破传统山水画的既定表现手法。尝试性的加入各种铁、铜等矿物质粉料后,再结合玻璃属性烧制完成。

▲《山脉一》,2017年

玻璃铸造,尺寸可变

▲《山脉二》,2017年

玻璃铸造,尺寸可变

《虫洞系列》

作者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来解读物理学当中有关虫洞的原理,并将虫洞的概念融入到新的系列创作中来深化体验。然而对于这个系列的反复尝试,却并不仅仅止步于简单地用艺术方式解释清楚什么是虫洞而已,而是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不断拉近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自然融合。

《虫洞》当中体现出的文化密码,是将文化自身看做了维系各种“洞”之间的纽带。这根纽带并不是单一性的,也具备多元的姿态,所以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松散却无法脱离的线,更可以是线交织成的一道网。将各个洞和洞以看似无形又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实质以玻璃体中颜色的相互冲撞来体现。这一系列的作品通过大量黑色、紫色、湖蓝等神秘玻璃色料加入不同的矿物质原料,使之变换融合,相互交织渗透,表达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中看似有遥远的距离,却仍旧可以用如虫洞般的不同文化介质瞬间拉近。从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中所阐释的关于人的情感传递及心理人格等方面的社会现象,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传递的诉求。

▲《碧霄紫云》,2016年

玻璃铸造,19x12x74cm

▲《绿光倚翠》,2017年

玻璃铸造,27x17x60cm

庄思妤

1991年出生于浙江

201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专业玻璃艺术方向

《六欲共和-生活世界》

在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下,我的创作初衷围绕人性的七情六欲展开。六欲本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概念,却还隐藏着主旨情欲共和。人的欲望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欲望并不是对一个固定物质实体的欲望,而是对他人欲望的欲望,一个欲望存在的价值是基于另一个欲望的认同。共和集中体现在最后的作品呈现方式,这是字面意义上的展示共和,也是另一层面上的的思维共和、欲望共和与精神共和,以及投影与玻璃的共和、静态与动态的共和。

影像作品长度5分12秒。我拍摄了世界各地人的眼睛,暗示着另种意义上的共和,将拍摄的素材(三十个眼睛的小视频剪辑合成一个视频进行播放)30个玻璃面具物质载体对应将30个眼睛,不同的眼睛在每个玻璃面具上眨动。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后期视频剪辑方式来结合玻璃艺术展示。背景音乐包括宇宙玄风、磁振波、海火雨风、虫鸣鸟叫、动物及闹市人声等,想要表现从宇宙生物演变史到人类世界,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继而从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产生出六欲。而眼睛意为欲望的接收与反馈,想以神秘的形式感带入观看者。

▲视频

▲《六欲共和-生活世界》,2018年

玻璃铸造,抛光,喷砂,200*180*10cm(尺寸可变)

片长:5:12min,墙面装置30件,新媒体影像投影装置

《六欲共和》

在《六欲共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下,衍生出拟人化的影像作品《六欲共和》。该影像作品是由七个演员分别饰演六欲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及情欲共和,关联欲望。对应《六欲共和-生活世界》创作主题观念、逻辑关系、超验主导和象征秩序,来进行系列视频创作。

▲视频

▲《六欲共和》,2018年,影像

影像比例:16:9,尺寸可变,片长:26:20min

韩莹

1990年出生于山东

201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国画系

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专业玻璃艺术方向

《影中影》

创作理念受之前作品的影响脑子里那一段时间会有很多关于影子的想法,影中影的作品创作想法来源于月光,夜晚月光打在地面上,不同的事物投射出不同的影子,由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艺术创作中无主题,人们是可以理解,但是艺术作品的无情绪,对于观者而言或许就可能难以理解。影中影,字面意思意为影子投射到影子中去。影子虚无的存在,却也与真实形影不离。

▲《影中影》,2017年

玻璃铸造、喷砂、抛光,120x42x75cm

《韵律》

《旧唐书·元稹传》中曾提到过“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这里面所说的韵律乃是指风雅的韵味。本件作品意欲表达“韵”与“律”两种不同的节奏。亦取自山水画中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艺术形式,它以曲线为主要的造型语言,表达了一种与心灵相通共融观念,努力营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通过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在窑炉中自然地流淌想要创造出一种气势流畅、情韵连绵的节奏与韵律。

▲《韵律》,2015年

玻璃铸造、喷砂、抛光,14x11x72.5cm

《看见你看不见的》

作品的呈现效果为用镜子与玻璃的结合进行创作。将各种尖头的玻璃倒置于一个既定的空间内打上七彩灯光,玻璃作品设置在摆满镜子的房间之中,创造“无限”而又冰冷可怕的视觉体验。镜子本身有一种魔力,同时,镜子的影射也是神秘感十足。在作品《看见你看不见的》的装置中可以看到被映照在广阔空间的个体。同时,也会感受到自己无限延伸。

▲《看见你看不见的》,2017年

玻璃铸造、酸洗、打磨、抛光,尺寸可变

图文资料提供感谢:孙志浩

关注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

关注透明书签微信公众平台!

本篇转自:透明书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