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理工大学名词解释:

传播理论与方法619:有效受众、象征性现实、人内传播、信息主权、媒介依存症

传播实务875:谈话实录性通讯、隐性采访、智媒时代、二手资料研究方法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名词解释:

传播理论与方法619:知沟理论、免疫效果、反馈、群体压力

传播实务875:细节观察、合作调查、公共精神、背景材料、受众意识

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名词解释:

传播理论与方法619:魔弹论、刻板印象、信息环境、冷媒介和热媒介、休眠效果

传播实务875:积极信任、新闻事实、媒体定位、内部公关

?+

+

答题须知

1. 考情分析:自从成都理工大学设立传播学硕士点以来,名词解释都是必考题型。从近三年的真题情况来看,名词解释题型的数量为4-5个不等,与其他院校横向比较来看,题量并不算大。每个名词解释的分值为5分,名词解释总分数20-25分。答题字数应控制在200-300字以内。

2. 题型分析:名词解释作为基础题型,一般出现在考卷中第一道大题,可以直接检验大家对基础知识或理论的掌握程度。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背诵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切忌机械背书、死记硬背。

?+

+

真题规律

1. 纵观成都理工大学近三年619和875的真题发现,几乎所有名词解释都来源于参考书目中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考点,只要能背就能得分。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今年成都理工大学第一次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招生,不排除名词解释跳脱固有书本,向外延伸的可能。因此,同学们在把参考书目中的知识理解透彻的同时,可以适当涉及一些软考点。

2. 从考题来看,近三年两门专业课除了考《传播学教程》和《新闻采访与写作》,还考了公关方面的知识,但是今年取消了《公共关系学》这本参考书,加
题型解析丨一文读懂成都理工传播学考研名解考情趋势、高分技巧!插图

入了《新闻理论教程》,初步判断应该是要淡化公关,加入对新闻学知识的考察。所以同学们需要着重补充新闻学知识以应对考题变化。

?+

+

答题技巧

针对成都理工大学近三年的名词解释考题,总结出以下三种类型:结构驱动型、案例驱动型。此外对于某些没见过的名词,可以用到联想驱动的方法。

1. 结构驱动型

技巧:理清结构,紧抓要点

可能很多同学看到某个理论长篇大论就感到头疼,下笔时样样都想写,但又担心写的太多浪费时间。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背诵记忆的时候就明晰每个理论的结构,也就是说要清楚一大段话中,每句话是在讲什么内容。抓住要点答题,才能避免丢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真题实操一下。

冷媒介和热媒介

2022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619

【定义】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提供充分、完善的讯息,受众参与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度高,如漫画、电话、电视。

【评价】冷热媒介提出了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问题,是未来的媒介互动性研究的先声,但这一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解析:大家可以看到,在每段话前面都表明了这一段是在讲什么内容。在这种结构当中,“定义”是必不可少的(敲重点),这属于名词解释的核心部分,但是光有定义并不能得满分,还需要加入其他内容对定义进行补充,其中包括:出处、内涵、特征、发展、措施、原因、优缺点、意义、问题、评价等等。但需要注意,选择其中3-4个组合起来即可。

2. 案例驱动型

技巧:案例驱动,润色答案

某些名词解释可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在书本上往往就只有一个定义。然而,就如我们上面所说,只答一个定义就会显得答案非常单薄,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发挥案例的优势,为你的答案润色。同时,这也是你对某个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体现。具体我们来看看下
题型解析丨一文读懂成都理工传播学考研名解考情趋势、高分技巧!插图

面这个实例。

合作调查

2021传播实务875

【定义】合作调查指借助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的抽样调查。

【内涵】在面对较大范围人群或进行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时,记者或单一媒体的力量毕竟有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类公共调查机构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面向社会的抽样调查也很普遍,媒体通过与其合作获取所需新闻信息的采访形式便渐渐流行。

【案例】2014年7月,深圳市政府为控制汽车流量拟高额征收路外停车调解费,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民众讨论热烈。就在这时,当地某大学传媒文化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相关的民意抽样调查。《晶报》(深圳)闻讯后,立即与其开展合作,于同月28日刊发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过半受访市民支持征收停车调节费》。

解析:大家可以发现,这个名词解释的定义仅有一句话,就算加上内涵,也只有129个字。字数太少就可能导致丢分。针对此,我们可以在其后面加上案例进行补充,为答案润色。当然,案例的选择可以多样,这里演示的案例来源于书本,同学们可以在平时多积累案例,没准儿可能会在考试中帮到你哦。

3. 联想驱动法

技巧:联想所学,“编”排答案

对于陌生名词,考生往往会感到头大。常常听到同学们说:“根本没见过”、“闻所未闻”等等,前期答题不顺利甚至还会影响到后面题目作答。但是我们作为新传考生,不能怕!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联想所学,编排答案。当然,这里的“编”可不是凭空乱编,而是要根据具体名词进行拆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编排答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真题。

受众意识

2021传播实务875

解析:当我们拿到这个题的时候,需要将其拆分为“受众”和“意识”。并根据这两个名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

受众:指大众传媒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识: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记者的主体意识,所谓记者的主体意识就是指记者对于自身地位、能力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我们在对这两个名词有了充分理解之后,便可以推导出受众意识。简单来说,受众意识就是指传播主体以受众为中心,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的意识。

经过润色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

【定义】受众意识是指传播主体以受众为中心,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的意识。

【内涵】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优质的资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平等对话的姿态满足受众的参与权,便是记者受众意识的体现。

【要求】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的受众意识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研究受众,了解受众的兴趣、爱好。二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三是对受众负责任。四是引导公众“积极向上”。

总之,我们在答名词解释的时候,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理清结构是王道,结合所学为定义润色,才能赢得满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